1. 主页 > 旅游信息

舟山旅游规划十三五(2019年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一、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2019年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二***


舟山旅游规划十三五


丝绸、黄酒、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着力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为万亿产业。组织实施万亿产业发展规划,创新产业引导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高标准建设好聚焦万亿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的特色小镇,突出产业高端要素集聚特色,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切实推动产业创新落地。加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创新提升力度,突出核心区块建设,加快打造大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坚守耕地红线,实施千万亩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升级版,增强主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信息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创新中心,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以国内和国际市场引领制造业提升,提高浙江制造产品品质,打响浙江制造品牌。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谋划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转型。推进互联网和制造业统筹发展,发挥互联网拓市场促发展的平台和渠道作用,推动制造方式和营销方式变革。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推进传统块状经济整治提升,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切实消除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和治安隐患,加快发展成为具有稳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提升发展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养老、家政、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以流通业变革带动生产方式变革。深化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积极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浙江“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特色明显、全国领先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智慧物流、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注重发挥其综合效应。

3.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创新。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建立健全“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提升政务服务网功能,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改革。全面推进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健全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等体制机制。落实中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各项举措,完善公开透明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健全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建立全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化解产能过剩,加大依法推进企业破产重整重组力度。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大省市县国有资本、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聚。以资产证券化为重点,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一批引领转型升级、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有企业集团。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国有资本投融资和运营平台。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经营性资产统一监管,有效整合监督资源,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再造民营经济新优势。继续深入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发挥浙商总会力量和作用,拓展浙商回归领域,提升浙商回归规模和质量。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继续推进市场主体升级,深入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促进小微企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推动全省中小微企业总量持续扩大、效益持续提升、贡献持续增强。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消除民间资本进入的各种隐性壁垒,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大力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引导民营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实质性减轻企业负担。

推进金融创新发展。着眼于打开资本对接创新创业通道,整合各类金融资源要素,在创新创业活跃、金融资本密集的区域打造若干资本集聚转化大平台。加快民营银行设立步伐,加大地方金融法人机构改革重组力度。深化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各类金融改革专项试点,构建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体系、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科技金融体系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大力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推动更多企业上市和挂牌,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做强做大。大力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加快巨灾保险等政保合作项目实施。构建地方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金融环境。

4.充分释放有效需求新潜能。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扩大服务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和结构升级。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重点规划实施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五大领域重点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改造整合提升,积极构建政府资产证券化、政府投资基金、政府投资公司等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作机制。全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激发民间投资新活力。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培育外贸新业态,推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出口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多元新兴市场,不断提升我省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

5.全面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谋划实施万亿综合交通工程,高标准构建支撑都市经济、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美丽经济发展的四大交通走廊,形成水陆空多元立体、互联互通、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省域城际高速铁路建设,努力打造省会到设区市1小时交通圈,拓展出省铁路通道,加快形成覆盖全省、衔接紧密的铁路网。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协调发展,加快实现陆域县县通高速,不断完善公路网络结构。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港区开发,加快建设疏港物流大通道,深入实施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构建水陆、江海、海河、海铁等多式联运体系。制定实施地方航空发展规划,统筹推进航空枢纽、干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的机场网络,努力建设全省1小时空中交通圈。深化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运用,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供应优化的现代能源体系,探索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试点。加强沿海平原骨干排涝工程、主要江河治理、水库枢纽、引调水、滩涂生态围垦、流域系统治理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全省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海洋河湖生态健康体系。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无线网络服务开放共享。切实加强农村交通、环保、信息、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后劲。

1.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全省一张图一盘棋要求,编制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推进“多规合一”,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塑造以海洋经济区、四大都市区、生态功能区为基本架构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大力推进海港、海湾、海岛“三海联动”,打造覆盖长三角、辐射长江经济带、服务“一带一路”的港口经济圈,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上新台阶。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大力整合全省海港资源,促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一体发展,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化枢纽港和国际港航物流中心。大力发展湾区经济,统筹推进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瓯江口等湾区保护和开发,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协同推进湾区基础设施互联、沿湾产业提升、湾区新城建设,打造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港产城融合的战略基地和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加强重要海岛开发和无居民海岛保护利用,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港口物流、绿色石化、船舶制造、海洋旅游等产业。着力构建浙江渔业海外平台,不断做强远洋渔业。

编制实施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规划纲要,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都市区对全省转型升级、创业创新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强都市区内部轨道交通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各类公共交通“零距离换乘”,加快实现都市区通勤一体化。建立健全都市区协调发展机制,引导都市区内部产业转移和园区合作共建,努力在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下转第四版)

(紧接第三版)探索推进电信服务同城化、金融服务同城化。

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布局。突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适时扩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以钱塘江、瓯江等主要水系为轴带,加强上下游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和联合监管,协同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生态经济,沿江布局以山水田园城镇为支撑的生态城镇体系,打造连接海洋经济区、都市区的生态廊道和开放合作通道。坚持陆海统筹,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计划,加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力度,打造滨海生态走廊,构筑坚实的海洋蓝色生态屏障。

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丰富协作内涵,完善协作平台,创新协作机制,实施产业平台建设、绿色经济发展、群众增收共享、人才智力合作和浙商助推发展等行动计划,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

2.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启动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修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功能等级。全面提升四大都市区核心区综合能级,发展壮大省域中心城市,推进设区市城区与周边县市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因地制宜实施“一城数镇”“小县大城”建设,积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积极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特色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布局,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全面推进城乡建设转型,积极建设美丽、智慧、人文城乡。继续强势推进“三改一拆”,注重拆改结合,强化依法治违的长效机制,县县实现基本无违建,建成基本无违建省。持续深化“四边三化”,沿边沿线脏乱差问题彻底消除,建成覆盖全省、环境优美的绿道网、景观带、致富线。深入实施交通拥堵治理工程,实现全省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明显改观。推进城市设计、村庄设计全覆盖,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乡形态,全面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复兴老城功能,挖掘众创空间资源,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大力改造城中村,加强农房设计,建设“浙派民居”,全面提升城乡品质环境。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将智慧服务向有条件的村庄延伸。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街区、村落保护利用,突出自然风貌、文化特色和旅游元素,打造具有浙江记忆、彰显江南特色的城乡风貌。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提高户籍人

1 2 3 4 5

二、义乌有去舟山的火车


舟山旅游规划十三五


目前舟山是不通火车的,可以火车高铁坐到宁波站下车,南广场出来到宁波汽车南站,出来就看到了,坐大巴到舟山。

3月4日,新建宁波至舟山铁路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前公示。这条即将拿到“准生证”的新铁路,将连接目前在建的金甬铁路,建成后金华、义乌铁路直通舟山群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大动脉将实现全线贯通的壮举!

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十三五”时期规划建设的重大战略平台之一。通道将宁波舟山港与义乌陆港连接起来,成为连通宁波舟山都市区、金义都市区的经济走廊,对金华向西牵引长江经济,向北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对接“一带一路”,“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构筑义甬舟开放大通道,金华至宁波、宁波至舟山铁路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支撑工程。建成后,金华、义乌至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将拥有距离最短、,不用再像目前一样经沪昆、萧甬铁路绕道萧山。金华至舟山铁路车程310多公里,不到3个小时就可抵达,旅游往来将更为便捷。

金甬铁路金华段于2019年10月底正式开工。金甬铁路由沪昆铁路义乌站引出,在义乌城东北区设苏溪站,穿过义乌城区后上跨金甬高速公路,在东阳市区金甬高速出口附近设东阳站,沿金甬高速公路南侧经嵊州、新昌、奉化等县市后,接轨甬台温铁路云龙站后进入宁波。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注意选择的车次和时间,提前至少30分钟到达火车站,避免由于人多耽误取票和进站时间。

2、火车站内人员混杂,注意把贵重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不要露富。贵重的钱包和手机要随身携带,不要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

3、列车上虽有充电电源,但还是有些不方便。带上一个充电宝,让你的手机电量满满,安全感十足。

4、晕车的朋友记得准备晕车药以防乘车不适,话梅和口香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适,需要的朋友不妨带一些以防万一。

5、带上耳机、喜欢的电影、书籍,在火车上无聊的时候可以听听歌,看看电影,读读书。做好充足的准备会让你有一个愉快的旅程,最重要的是收拾好心情,一切都在路上。

6、在火车上注意和别人聊天中不要过多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因为聊天而忽视了自身财产的安全,出门在外,安全第一。

三、养生旅游的特点有哪些


舟山旅游规划十三五


——预见2023:《2023年中国康养旅游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行业主要公司:恒大集团、海航旅业、中国旅游集团、绿城中国、中国绿发、复星康养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康养旅游产业政策、中国康养旅游行业市场规模

行业概况

1、定义

国内外对于康养旅游的定义不同,国外一般将“康养”的概念拆分,即“康”旅游(Medical Tourism)和“养”旅游(Wellness

Tourism),二者侧重点不同。

在我国,根据《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康养旅游被定义为: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

2、产业链剖析

从产业链的角度,从最初单一的健康理疗产品到最后成为内容丰富的康旅产业,要经过一系列引导、加工、宣传、集聚的演变过程。其生命周期大致沿着“开发-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链条,其中穿插着投融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城投公司是至关重要的推手。

行业发展历程:进入快速发展期

经过20年发展,我国主要的康养旅游客群仍以出境接受更为先进的医疗技术的“康”旅游为主,而在境内,侧重养老及疗养的“养”旅游相关产业正蓬勃兴起。

然而我国康养旅游发展中实践先于理论,2002年海南三亚最早出现养生旅游,但发展规模有限。我国康养旅游的开始在于2012年时攀枝花提出开发全国“康养旅游”。直到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发布《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并明确了“康养旅游”的概念,康养旅游便被国家纳入了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化的重视康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生存到生活的历进,温饱到品质生活的讲究。“十四五”以来,国家更是在相关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自此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热潮。

行业政策背景:康养旅游产业政策支持力度达到高峰

国家对于康养旅游的政策支持开始于“十三五”初期,国务院在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应积极促进健康与田园、养老、文化、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升级换代和产业链进化。自此,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文件大力鼓励发展康养产业。

“十四五”以来,康养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更是达到高峰,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康养旅游,推动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这无疑为各地布局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再添一把柴。

行业发展现状

1、亚健康人群是康养旅游主要需求群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于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升需求不断增强,同时我国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这些都为康养旅游提供巨大的市场。目前我国,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在加上17%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未来10年,各种慢性疾病将以爆发式的速度迅速扩展到每一个家庭。另外康养旅游的需求主体:还包括1.09亿的中产阶级中的追求高品质生活健康人群。

2、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共13家

2017年9月13日,“推进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名单,它们是:天津健康产业园、河北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江苏泰州市姜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安徽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山东青岛市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广西桂林市、海南三亚市、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贵州遵义市桃花江。

3、2021年市场规模接近900亿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大健康”产业正快速迈入新一轮的增长。作为把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结合的康养旅游,拥有着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发展空间巨大的蓝海市场。据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2年5月发布的《康养旅游机构服务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显示,2015年康养旅游的交易规模约为400亿元,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691亿元,2019年市场规模将近830亿元,2015-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高达20%左右。

因2020年全球疫情蔓延,人们出行受到影响,旅游行业整体运行情况不佳,旅游行业收入规模大幅下降。经初步统计,2020年中国康养旅游市场规模小幅下降至813亿元,2021年因疫情逐步好转,行业恢复增长,中国康养旅游市场规模接近900亿元。

行业竞争格局

1、中国文化旅游行业机构数量

2014-2021年,中国文化和旅游单位数量呈先升后降趋势。2021年,纳入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范围的中国文化和旅游单位数为32.46万个,相比2020年下降了4.98%。

2、康养旅游相关服务企业数量

根据企查猫数据,截止2022年9月23日,中国关于康养旅游相关服务与制造企业的数量共计6127家。从历年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变化情况来看,2017年以来,中国康养旅游行业企业注册数量呈指数型增长,2020年行业注册企业数量达到1623家,达到历年峰值,同比增长43.25%。2021年行业注册企业数量有所下降,为821家;截止2023年2月28日,2022年中国康养旅游相关服务注册企业数量为601家。

3、全国首批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根据国家旅游示范工作评定委员会发布消息,我国首批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共有40家,评出首批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包括10个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10个中国绿色旅游示范基地、10个中国人文旅游示范基地、5个中国蓝色旅游示范基地及5个中国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需求多样化与供给多样化的深度融合是发展的重要趋势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促进康养旅游朝“大健康”与“大养生”两大新康养元素纵向融合的同时,向智慧健康、生活方式等领域横向延伸。在政策环境走向多维融合,健康需求焕新的背景下,康养旅游受众、元素、产品组合、市场主体逐渐迭代。而出于康旅行业可持续、规范化发展的考虑,作为影响行业发展的必要环节,金融支持及包括监管在内的市场缺失元素的进一步完善变得尤为重要。

未来,康养旅居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一方面,康养旅居的业态将更加丰富。以中医药健康旅游、温泉旅游、森林生态游、康养运动游等健康养生为特色的旅游业态将受到银发一族的青睐,更多新的产品和服务将适应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康养旅居将更加注重体验性,适老化设计智能设备的应用将更加成熟。

2、2028年市场规模约1630亿元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定下明确目标:到2030年达16万亿。在“健康中国”正式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理念下,健康产业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康养旅游已经成为我国从省到市到县再到风景区等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的重要布局方向。国家旅游局也通过打造中国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来逐步规范康养旅游的发展。

目前,各国均争相打造健康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我国健康养生休闲产业也在近年内急速升温,康养旅游行业成为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在这种形势下,发展健康养生度假旅游,顺应了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蕴含着广阔的市场空间。虽然康养旅游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但考虑到目前市场供给相对不足且全球疫情仍有反复,前瞻认为中短期内市场仍无法恢复疫情前的高速增长,预计到2028年,中国康养旅游市场规模为1630亿元左右。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康养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 :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以及网络,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i084881@163.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